百科中对于商会的定义:
“一般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
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由以上定义悉知,商会商业发展史上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商会最初起源于行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的商人、手工业者为了互相帮助,维护同行业的利益而建立同业性组织。
我国的行会组织起源很早,有悠久的历史。从6世纪末起,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已经有了“行”,行业组织为首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
元明时期已经流传“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的熟语。
到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已出现许多手工业行会组织,如湖北黄陂制袜业公会、广东佛山制鞋业的福履堂和儒履堂等。
同时,商业行会(多称为公所)也应运而生。如上海的钱庄、面粉、杂粮、呢绒等同业,分别组织了公所。1918年,北京农商部公布《工商同业公会规则》,将同业性组织定名为“工商同业公会”。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和商品的汹涌输入,引起了中国经济和市场的急剧变化。
1874年即清朝同治末年,辽宁工商界成立了“公议所”,是我国最早的商会组织,提到议事日程并开始建立商会是在20世纪初。
1900年即清光绪二十六年,盛宣怀任商务大臣,在上海修订对外商约时主张成立商会。他提出,“中国商业之不振,大率由于商学不讲,商律不谙,商会不举”,主张要“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商事,兴农工以浚商源,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其中“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
翌年,在盛宣怀的推动下,由袁树勋(时任江海关道)、严信厚(时任通商银行总董)邀请各帮会董,集议和筹备设立商会,拟订了暂时章程六条。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五(1902年2月22日),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成立。1903年,天津成立了商务公所,同年杭州商会也成立。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4年1月11日),商部专就劝办商会奏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奏折大意是,西方国家重视商学,商人把经营贸易“视同身心性命之事,用能任重致远凌架五洲”。日本的物产资源虽然比中国相差甚远,但商业蒸蒸日上,“亦颇足与欧美抗衡”。“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角胜驯至富强。而揆厥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商会者,所以通商情保商利,有联络而无倾轧,有信义而无诈虞,各国之能孜孜讲求者,其商务之兴如操左券。”奏折在讲了海禁大开,“各国群趋争利,而华商涣力微”的形势后,指出“今日当务之急,非设立商会不为功”。
商会的作用,指出:“夫商会之要义约有二端:一曰剔除内弊,一曰考察外情。”奏折中还附上商会简明章程26条。规定过去叫“商业公所”、“商务公会”等名目者,统一改称商会,商务繁华地区设立商务总会,稍次之地设立分会。
此后,上海、天津分别改称“上海商务总会”(1904年4月22日)、“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1906年北京成立了“京师商务总会”。这一年,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和各地商界不承认由清朝委任的商务总会,纷纷改组成立总商会。1912年,上海、杭州分别改称“上海总商会”、“杭州总商会”。1914年,北洋政府工商部公布了《商会法》60条,规定各省城、各商埠及其他商务繁盛之区域需设立商会。
1914年,上海召开了中华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商会总机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这一年中,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会、总商会计1099个。1915年,国民党政府工商部设立“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重新制定了《商会法》,到了1930年,全国各地商会、商会联合会已建立2046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又纷纷接收、改组、恢复或重建。1948年8月,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采纳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的建议,决定成立工商业联合会。1951年2月22日,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6月28日,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1952年6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各地工商界代表参加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8月1日,政务院发布《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同业公会、行业商会在各级工商联的领导下,为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进行行业管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53年10月23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文章参考:商会通讯(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