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代表——闽商
作者:商商帮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3-10 10:42:38
来源:商商帮公众号
“闽商”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广义指以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亦是传统三大商帮中惟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商帮,被誉为“华商第一族”。
闽商本源是龙魂,闽字门虫,古代福建以蛇为图腾崇拜,将蛇供奉门内,“蛇”为大虫,龙也,敢走天下,飘洋出海。闽江是文化源头,同时深入大海,具有“开放、拓展”的精神。蜀商与闽商,都有“虫”字,都有围墙,在家是虫,在外是龙,走出门外才有出路!

闽人自古就有移民和崇商的传统,这是与福建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可谓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商”。与多山这一不利于生存的条件相比的是,福建拥有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岛屿。宋元时期,福建人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将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开始海外贸易活动。因此大量的海外贸易和大量的海外移民就成了当地两大特色,也形成了后来遍布全球的闽籍商人。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闽商特有的特质和文化,与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相比,闽商属于海洋文化的蓝色文明。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闽商文化和闽商精神,闽商文化是闽文化的延伸,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人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特质。传统闽商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等传统优秀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的重要品质。数百年来,遍布全球的闽商,秉承“爱拼会赢”的精神,努力拼搏,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热情,为中国及所在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它概括为蓝色的海洋经营精神。
福建是个具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远在4千多年前,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近代,厦门、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辉煌一时。可以说,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为福建文化特有的禀赋。自东晋迄唐宋五代以来许多北方人南迁,导致闽粤人口激增,形成人口过剩的局面。同时,闽南和粤东北地处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因此,当地民众只能出洋谋生。唐宋时期,迁徙的闽人从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如此周而复始。至元代,闽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商业意识,一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拓展商贸往来。可以说,闽商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通过丝调之路,他们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最著名的是徽商、晋商,其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等商帮。以明代社会经济大发展为背景,以本地发达的手工业为依托,闽商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海内外贸易活动。福建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但由于面临大海,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福建海外贸易较发达,这不仅为福建注入大量资金,而且还带来许多海外洋货,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洋货为闽商从事国内贸易提供了客观条件。明清时期,闽商帮位列全国十大商帮第四位。
与内陆文化不同的是,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在互动中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果说内陆文化是封闭性的,具有内倾的色彩,那么,海洋文化则是开放性的,具有外向的特征;如果说内陆农耕文化是稳定的,安逸的,那么,海洋文化则是迁流的,漂泊的;如果说内陆文化是求安泰的,那么,海洋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冒险性质;如果说内陆文化常与自给自足的农耕色彩,那么,海洋文化则具有崇商性质。与内陆完全从事农耕劳作的农民性格不完全相同的是,福建人自古热衷于移民。地理条件造成的生存困难,是闽人尤其是沿海而居的福建人不得不一再迁徙的现实的因素。五代以来,闽商大量出海贸易,远洋航行风气日甚,使得当地人漂洋过海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行为。由于海上贸易和远洋航行的发展,也使得闽粤地区的造船技术高人一筹,宋代初期泉州造船已经名扬一时,这为东渡台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向台湾地区移民正是建立在这种对海的了解之上的,没有航海知识是无法到达台湾的,当然后来大批的移民则是由一些专门的船户进行。有人说,闽商的成功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爱拼的闽商使闽省经济凤凰涅槃,获得重生。但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单单一个“不怕”,只能获得非常偶然的、局部的成功,这股劲头,绝对成就不了一个大企业家。闽商应该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但在思维上必须超越“爱拼才会赢”的局限性。“爱拼才会赢”是一种信念,它唤起你的热情,在你困难的时候使你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它是闽商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支柱之一,也是闽商性格的一种体现。没有信念是不行的,只有信念不够的,因为信念不等于商业智慧、商业谋略。拥有并超越“爱拼才会赢”,闽商才真的会赢。在新崛起的闽商中,那些更富于真正商业智慧的人,已表现出新的心态和新的性格、开始表现中远大的战略眼光。闽商是最不像“帮”的商帮,闽商遍天下,但闽商多出“独行侠”。福建生意人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生意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而不愿意跟人合作。过去,在福建家族中“四世同堂”并不鲜见,但企业合伙人之间能够多年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实在可以算得上传奇。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打天下,到企业做出点样子了,就难逃“分家”之厄。同胞手足之间也往往既不能同甘,也不能共苦,随便一些波折,都会另起炉灶。闽商独立性的另一面,是闽商很少拉帮结伙,帮派意识很淡薄。闽商因其独立性,他们不盲目排外,跟闽商打交道,很容易看出他们大都不排斥外地人。在散兵游勇的另一面,却表现出海洋文化特有的对异质文化的兼容性。对于福建文化在漫长的区域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和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特征等等,都铸就了福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学者张燕清先生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处于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相交织叠压和互动的状态中的福建文化生态的表征:一是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二是福建文化生态在态势上呈既开放又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折射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二者并存且相互交融。这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视野,前者更富有拼搏开拓的意识,而后者更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与此相对应,三是海洋商业文化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福建文化在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融摄力和兼容性。宋元时期泉州多种宗教文化在同一时空中兼容并存、相互辉映甚至有所融合,即是最好的证明。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和平行并存的状态。这种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共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引导和制约着福建区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