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商人——徽商
作者:商商帮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3-10 10:46:58
来源:商商帮公众号
徽州商人
新安商人
俗称"徽帮"
都是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形成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
发展南宋拥有巨资的徽商开始出现。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店铺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中国南宋时的一种纸币。初为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明成化年间,徽商打入盐业领域,并开始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盐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淮北实行票法,由盐运司印三联票,每票运盐十引,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银,就可领票运销。)
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扣和茶叶。成化以后,因明王朝改变“开中法”,把商人输粮边区,换取食盐,在一定区域贩卖的方法,改为商入在产盐地区呐粮给盐,听其贩卖。这样一来,重要产盐地区一一两淮、两浙,成为盐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渐以发展盐业经营而雄飞商界。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曾国番与太平军在皖南与徽州的拉锯战,徽州十村九毁,生灵涂炭。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特点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资本雄厚。如休宁人任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等4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 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经营方式徽商开始虽多由小本经营致富,但也有官僚资本参杂其中。商人家属已成显宦,享受特权。明代以财富称雄的徽商,往往以钱财珍宝结纳权贵。
衰落徽商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其一:实行票法,盐政改革,对以盐业经营为主的徽商形成了极大的打击。其二:对典商查禁重利,加增典税。咸丰四年实行“厘金”,税卡林立。以长途贩运为能的徽商,赚钱也不象过去那样容易了。其三: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倾销,洋商出现,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其四:咸丰同治年间,徽州战乱延绵,使得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的摧残。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徽商还对各地区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徽商足迹遍天下,不仅从事贩卖贸易,而且开店铺、侨居、投资公益事业,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
《 徽商发展史》 市志办
《徽商|中国商人世上的一代传奇 》歙县论坛
《 徽商文化》 百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