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犹太人——潮商
作者:商商帮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3-10 10:49:23
来源:商商帮
潮商
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
被泰国国王誉为
"东方犹太人"
又称
红头船商帮
形成于唐朝后期
兴盛于明清
在当代,我们所熟知的商界巨头
李嘉诚、林百欣、谢国民、陈弼臣、马化腾
都是潮商

潮汕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 。
正史记载潮州存在大型船队集结的时间在公元前112年,潮汕地区早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航海活动。
潮州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最早实证在西汉中期至东汉。
潮州通商海外的开始最晚发生在610年,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宋代便有外商到达并经常性往来潮州通商。
明朝开始汕头就成为"互市之地"。
清代便是红头船之始发地。
潮汕地区是历代潮商的发祥地。潮汕商帮形成于唐朝,兴盛于宋元明清,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商帮。正史记载潮汕存在大型船队集结的时间在公元前112年。潮汕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最早实证在西汉中期至东汉、潮汕通商海外的开始最晚发生在610年;宋代便有外商到达并经常性往来潮汕通商。粤东门户潮州府,海外交通在隋代已有一定基础。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汕地区。带来了闽南丰厚的经商文化。《宋史》已有关于潮州"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的记载。而当时潮州笔架山窑是著名的陶瓷窑,其生产的瓷器曾销往东南亚一些国家,是当时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造船业经过宋朝的发展,到明朝时造船业海运已很发达,商品生产日益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尽管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私商贸易仍日趋频繁,日本、暹罗船只时有停舶。明隆庆元年 (1567年)取消海禁,潮汕沿海地区商人集资造船出海贸易。在明代海禁政策条件下,广东的对外贸易,主要分为官府直接控制的贡舶贸易和私商经营的市舶贸易两种方式。贡舶贸易是明朝官方直接控制海外贸易的一种制度。它与明前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分不开,因禁止私人出海经商贸易,迫使海外各个国家不得不依仗朝贡贸易的唯一渠道。市舶贸易即是私商在广东港口或出海同外商进行的贸易。私商贸易在明初和中期被视为非法贸易。明中叶以后,随着贡舶贸易的日益衰落,"广东民多挟大舸入海,与夷市","有力则私通蕃船",并已成为普遍现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至嘉庆年间,随着海运的发展,澄海樟林取代饶平柘林成为"通洋总汇之地",船舶"上诉津门,下通琼趾"(趾即交趾,今越南),也可以沿海岸线到达暹罗(今泰国)、马来半岛,以至爪哇、婆罗洲等地。当时海上交通工具主要是一种高桅的大型木帆船,因船头油饰朱红色,称红头船,也叫"大八桨"。(红头船的构造:“底圆面高,下有大木三段贴于船底,名曰龙骨”。所载重量:“大者能装三千石,小者能装一千六百石”。)在清乾隆三年(1738)丰顺建县的同时期,潮州商帮达到一个鼎盛时代,这是含丰顺县的"潮州八邑"能够名噪四海,并成为潮州商帮的代名词的真正原因。潮汕人善经商史料有明文记载,民国初《清稗类钞》有一则《潮人善经商》的记述:"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
曾有人总结,跟潮汕商人打交道,必须要注意三点:潮汕人讲究“不熟不做”,潮汕人讲究“信用立市”,潮汕人经商的技巧多而强。之所以这么说,跟潮商的经商特点不无关系。潮汕商人多从底层打工起步,颇能吃苦耐劳。但他们有一个“饿死不打工”的传统理念,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从底层做起,让他们收获了业务技巧、业务流程,乃至每一个细节问题都烂熟于心,因此,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更高。很多人都知道,广东地区的批发渠道、零售渠道,多半来自潮汕,他们互相帮衬,互通有无,共同发财,新的市场信息和盈利模式总是在这个圈子最先传播,因此,潮汕人经商赚钱的效率似乎总要比其他商人更高一些。究其原因,在于潮汕群体的团结和相互认同的人际关系,对潮商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潮汕商帮的崛起与成就除了得益于工商贸易外,潮汕商人的刻苦耐劳、冒险进取和倚重地缘、血缘的习惯,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当代,更是出现了李嘉诚、林百欣、谢国民、陈弼臣、黄光裕等商界巨头。有媒体统计,在2000年潮商最鼎盛时期,香港股市40%的市值为潮汕人所有。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