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商帮又叫
"洞庭帮"
"洞庭山帮"
"山上帮"或"洞庭山人"
这些几乎成了"苏商"的主体
在苏州,从群体上讲没有比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这两处的人更具典型性了。
这个太湖里的两座山位于苏州市西南的吴县境内。
东山为伸入太湖之半岛,即古胥母山,亦名莫蔽山。
西山在太湖中,即古包山。东西两山在明代弘治时共为5个区,12个都,l2个里。
清代康熙时为3个乡。
民国时期分别为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西山)镇。两镇面积分别为80和90平方公里这个地方,长期以来连设县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太湖两山的行政区域内,自明清以来,却形成了一个极著名的商人资本集团--洞庭商帮。
诸多著述对于十大商帮尽管分法不尽相同,但商帮主体大多是以数省或一省为单元(如有些书中提到粤闽商帮,但更多的书中是将广东、福建等商帮分列为两个,其它就是山西、陕西、山东、江右即江西等商帮),再以下的就是以府(如徽州商帮、宁波商帮)或几个县(如龙游商帮)、在这些著述中,以县以下的一两个乡而命名为中国古代商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苏州属县吴县下辖的东山人和西山人组成的洞庭商帮。
历史沿革
王惟贞:
洞庭山人的从商活动,早在北宋元丰年间就已开始,但真正成为一个商人集团,是到明中叶以后东山大商人王惟贞,是王彦祥第三子。就是这个山中宰相的祖辈,深谙积著之术,善于理财,从而打下了王氏家业的基础。
王氏稍后,有翁笾:
翁篷,字文夫,号少山。世居东山。
明代时,翁笾客于"百货之凑,河济海岱间一都会"的清源,招徕四方商贾,南北转毂,四处贩运。
数年经营,名声渐响,一个贩布的商人,名声大到不是他的布,人们就不买来做衣做被的地步,足可见他商业上的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当然就是财源滚滚了--海内当时称他为"翁百万"。翁百万去世后。嘉靖时的苏州状元、万历时入阁为大学士、后位居首辅的苏州人申时行为之作传。这样的朝廷名宦权臣竟为他这个商人作传,由此亦可见他当时的名声与影响了。
与"翁百万"同时的还有一个许氏许冲宇,也是一个善于治产居积的大商人。当时东山有"言富者,必首称翁、许"之言。
翁许赀雄,席氏继兴:
明代的席氏左右源为后世打下经商基业,到了清代康熙南巡、巡幸东山时,席氏家族的席启寓已是以地方绅士代表的身份迎驾,充分地去沐浴皇恩了。
不仅如此,更使席家感到皇恩浩荡、光宗耀祖的是,皇上驾临东山竟是驻跸于他们席家的东园呢!
家族的经商灵魂,始终萦绕在东西山的一代代人的心中。
19世纪后半叶太平天国攻占南京、苏州等地,江南震荡,东西山人顿失经济的地盘和依托,于是群趋沪江。
自是时起至20世纪前半叶,由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国内的其它商帮大多衰落,而洞庭商帮却在上海滩上实现了它的近代转型-纷纷占据外国洋行和银行买办的职位。
以东山席家为例:
席氏后人席正甫自1874年至1904年任英商汇丰银行买办共30年,后又将这一职位传于其子席立功。
席立功从1904年至1923年任汇丰银行买办近20年,父子二人控制汇丰银行买办之职长达半个世纪。
席立功后,又将买办的职位传给儿子席鹿笙,席鹿笙从1923年至1929年任汇丰银行买办。祖孙三代世袭汇丰银行买办长达56年,这在近代,可谓是绝无仅有。
不仅如此,无论是自席正甫担任英国汇丰银行买办,还是在他以前的他的舅父沈二园担任新沙逊洋行的买办后,他们都是立即熟门熟路地将洞庭商人昔日经商时多用族中子弟的做法移植于外国人办的银行、洋行之中,一时显得颇具中国特色。
这仅仅是东山的一个席氏家族。如果再加上东西山的其他家族在金融、工商等领域的发展,洞庭商帮在近代的转型那就非常明显了。
形成原因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
洞庭商人没有与徽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
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洞庭商人十分讲究具体的经营手段,而这些手段看起来则非常符合现代经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拘于成见,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商人资金和民风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
后记
洞庭商帮形成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地区,以老家苏州为依托,主要经营百姓生活必需品。他们善于更新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并利用其“钻天”之术,不断打开新局面。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部分洞庭商人逐步向海外拓展,如今全世界五大洲几乎都留下“钻天洞庭”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