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
简称为“赣”
江西商人简称“赣商”
那么“赣商”在历史上怎么又成了“江右商帮”呢
江西省内有一条大江自南向北流入鄱阳湖进入长江,这条江就是赣江,而赣江又是由章江和贡江在赣州汇聚而成,赣取章和贡二字合成,故有“赣江”之称,于是江西简称“赣”,江西商人简称“赣商”。
历史上“江左、江右、江东、江西”中的江,专指的是长江。
对此,一方面是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明末散文家魏禧的《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赣商大兴始于北宋时期,当时江西地区人口达446万,占全国 总人口的1/10。
赣商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实力和渗透力之强称雄中华工商业,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1500多座江西会馆和万寿宫遍布全国。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之称。
元顺帝时,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红巾起义,中原大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定都南京,第一个设省的地区就是江西。明军北伐中原,进军西南,战争连绵不断。
明朝统一中国军需给养则多依赖于江西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军队的推进,江西人将本地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销到战事频仍的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诸省。
与此同时,江西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浩浩荡荡的赣商便在这个时期逐渐地形成并迅速扩张至全国各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江西商的队伍和经商范围不断地扩大,称雄华夏。
明朝建立后,为防倭寇的侵扰,实行了长时期的禁海政策。国内贸易,甚至对外贸易,都依靠水上通道。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这一通道就成了全国贸易的黄金水道。
今天,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把赣江水运称为那时的“京广线”!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经济环境。江西明代的移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西商帮在以后的几百年称雄中华工商业。
社会上也有了"无江(西)不成市"、江西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天下当老板"。
江右商帮在历史上活跃了大约百年左右,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也是江右商帮开始走向衰亡的历史起点。
原因一:天平天国战争长达五年对江西经济社会的破坏。江西地处六省交界之地显得分外重要。富饶的江苏、浙江、广东的财力,商贾云集的上海厘金,以及收入冠于全国的粤海关税款,是湘军饷银来源的后盾,有了饷银才能使这支地主武装发挥它的战斗力。加之,江西本身就是双方军饷、军粮的重要基地。江西战前2428万人,死亡1172万,比例48.3%。
原因二:港口开放内行水运优势失去。鸦片战争失败后,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被迫开放了港口,随之而来的洋务运动,大量铁路被修建,比如京汉、粤汉等铁路,所以内陆河运的优势失去,加之江西三面环山的地理劣势就也体现出来了。
原因三:洋务运动催生正规企业开始取代小农商贸。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推动下,一大批具有现代雏形的企业开始出现,一大批工厂出现,这些以地方政权为支撑力量所建立起的企业具有很强生存能力,发展规模也较快,力量强大。而江右商帮多是买卖农产品,在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下,很快就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原因四:“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有人说,江西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会读书,二是会养猪。这其实就是农耕文化最本质的两个表现。到今天,江西人这两个特点仍然很鲜明。
赣商是把道教文化与商业文化融为一体。万寿宫是江右商帮的另外一个标志。
万寿宫,或称旌阳祠,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而建。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元。
亦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故亦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历史上晋商供奉的是关公,关二爷。
江西商人供奉的是许真君,许真君是道教创始人之一,而江西自古就是道教最早发源地之一,如龙虎山、三清山等地。
许真君是谁?很多人不知道。但大家知道一个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讲的就是他。他从小就孝顺,在旌阳做过官,会致病就过很多人,后来回到江西,136岁时得,得道升天,全家42口人一起升了天。
江西商人多是做小本买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很大。他们这种建会馆形式,把各地的江西商人团结在了一起,开启中国商人抱团发展的先河,也是今天很多商会出现的前身。
最为重要的是将商业文化与道家文化融合在了一起,让经商有了精神支撑。现在全国各地还有万寿宫1500多所。
江右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江右商创造中华最活跃的创业文化。瓷都、药都、铜都、锡都等地名,记载的是江右商帮创造的工商业文明,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也反映了江右商人的创业精神和显著业绩。
现代的江右商人,有着比先辈们更开放的思想、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知识,更无畏的气概,而江右商先辈们勤劳、诚信、务实将成为溶入现代江右商人血液中的优秀基因。
文章出处
[1].《 天下商帮:赣商--传承900年江右商帮》
[2].《赣商传奇:江右商帮兴衰史 》楮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