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帮
顾名思义就是出自山东的"鲁商"
也称"山东帮"
历史上的"鲁商"虽不如晋商、徽商那般名声之大,但明清顶峰时时也控制了北京和华北,东北地区的绸缎布匹、批发零售、餐饮行业,特别在东北地区,鲁商有着地缘、人缘的便利,曾在那片"商场"上纵横驰骋,名重一方。
中国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象地点评了环境、人、文化三者之间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
追溯"鲁商"的历史起源可以发现,鲁商真正起步于山东境内的齐国,而不是鲁国。这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齐地虽然很早就得以开发,但限于地处丘陵,沙质土壤,农业难以发展起来,因此就有了齐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渔盐",及鲁地"颇有桑麻之业"之说。
先秦秦汉时期,齐鲁的商品经济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齐鲁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有关,又同工商管理政策相联。
至西汉司马迁时,齐鲁已出现经营百亩千亩桑麻的业主和以经营渔盐的业主越业越多,这就是最早的齐鲁商帮。
两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奉为正典,重农抑商成为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山东商人也与全国各地的商人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泥泞之路,商业活动鲜有作为。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东北与内地贸易历史悠久,明代辽东曾有繁荣的马市。
清兵入关后,清朝廷对商人到关外贸易一直实行开放政策,鲁商出关经商者日众,据《盛京通志》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仅在宁古塔、船厂两地,山东、直隶等省贸易佣工即有三四万人。这时的商人远道经商,他们不携家眷,获利即归。
清嘉庆后东北部分地区对关内人开禁,在闯关东人潮中,鲁商日渐增多,并开始定居于东北。
1860年烟台、营口开埠后,每年去东省贸易之人有五千余人,其中,鲁商是主要组成部分。
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清末鲁商在东北各城商业中均居主导地位。当时的营口有了商会的雏形,叫"公议会",该会成员都是商业方面的著名人士,他们实际控制着整个城市的工商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营口公议会成员有15人,鲁商占5人,鲁商在公议会中很有发言权,他们经营油坊、粮食、杂货等,后来粤商在该地经营失败,退出公议会,鲁商在公议会中的权力越发大了。
大连的公议会成立于1901年,1904年会员30人,鲁商占16人,总理刘兆伊是烟台人,资产达到10万,在他麾下的"山东帮"以绝对优势控制了大连商业界。安东也是当时东北重镇,鲁商在此不仅经营油坊、绸缎、药局、粮店、杂货等,还经营货币汇兑,主要有政记、致和祥等商号,当时"各行商之占势力者则完全为山东帮"。
山东会馆是随着山东商帮而形成的类似于现代商会的组织,也兼具慈善功能,号召者 一些熟识的山东商号老板召集来,倡议创立山东同乡会,作为山东人临时落脚的地点,同时,通过同乡会来进行联络和沟通感情,大家抱成一团儿共谋发展。
凡是山东老乡,到会馆报一声自己是哪个府、哪个县的,登个记,没有吃的,会馆提供吃的;没有住的,会馆提供屋子;失业了,会馆给做担保找工作;婚丧嫁娶没有钱,会馆出面接济。
这样,依托着会馆,刚落脚的山东人就比较容易讨生活;已落脚的,渐渐有了自己的店面;已发达的,事业则更上一个台阶。山东人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山东会馆曾经遍及各地,甚至海外。
"新鲁商"指的是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山东企业和山东企业家。
新鲁商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破坏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逐步开创和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聚集起了大量的财富,为一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鲁商大多没有什么特权,有的也没有很高的学历,更多的是白手起家,历经商海沉浮,是平民时代的商业领袖。
新鲁商更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第五项修炼和流程再造,喜欢基业常青,重视执行力,信奉简单就是美,也对中国式管理越来越感兴趣了。
新鲁商是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光大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宽、敏、惠、勇,这些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基本精神在他们身上都有突出的表现。